一、总体概况
学院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肇始于20世纪初,1910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开始病虫害防治试验,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保护研究。1918年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设昆虫学课程(包括害虫防治学),是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程的七个学校之一。1924年广东大学设立的农艺学系下分农艺、园艺、蚕桑、畜牧、病虫害、农业经济等6门,其中的“病虫害门”即为365系的前身。1939年中山大学农学系分设农艺、园艺和病虫害三组,1948年病虫害组扩建为系。同期,岭南大学农学院设植病系。1952年中山大学病虫害系、岭南大学植病系、广西大学365系(部分)调整到华南农学院农学系。1953年8月经高教部批准,成立365系,设365专业。1996年365系、国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并组建资源环境学院,2015年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整体划入农学院,2020年7月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成立。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历史悠久,学术积淀深厚,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知名专家学者,戴芳澜院士、邓叔群院士、张巨伯教授、陆大京教授、尤其伟教授、涂治院士、赵善欢院士、蒲蛰龙院士、庞雄飞院士、林孔湘教授、范怀忠教授等为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特色鲜明,综合实力较强。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,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,1998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,1999年获批我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,所属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国家重点学科,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部和广东省重点学科,农药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。植物保护专业于2007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,2013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,2015年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,2018年被遴选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,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。
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师资力量雄厚。现有专任教师100人,拥有博士学位者94人、海外经历者85人,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特聘专家、教育部重大人才特聘教授、国家基金重点青年人才、人社部国家级人才、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次,省级人才21人52人次。学院现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。
2020年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5人,硕士研究生206人,目前共有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100人、硕士研究生497人(含留学生21人),学位授予率均为100%,博士就业率为100%、硕士就业率为95.2%。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已经构筑了完备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体系,成为我国植物保护高级人才培养中心、理论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应用转化中心,今后将继续以我国热带南亚热带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为核心目标,立足华南,服务全国,面向国际,以国家战略和现代农业需求为导向,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,按植物病理学、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、农药学三个方向建设,突出群体感应、生态调控、生物农药三大优势,重点聚焦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、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、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、精准导向与智慧365等五大领域,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,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、深厚的专业功底、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,身心健康,掌握当代植物保护理论和核心技术,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级专门人才,为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华农智慧、365力量。
二、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
1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,贯彻“三全育人”要求,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,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,完善了导师、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政工作机制。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用进一步凸显,邓晓玲教授荣获学校2020年度“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”。
2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成立“博士宣讲团”,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发挥“全国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”——植物保护博士生党支部的标杆作用,开展“博士讲坛”,讲好卢永根院士精神,推动研究生思想素质的全面进步。
3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提升管理服务能力,形成了以“广东地区高校昆虫标本大赛”等大赛为特色的一院一品活动,学生工作成效不断凸显,学院研究生关月姗荣获2020年全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。
4、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研究生积极投入抗疫工作,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就近支援春耕,为困难时期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知识和力量。
三、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
1、打造精品课程和教材。2020年,《植物化学保护学》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,《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》入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项目。学科开设全英教学模块,备案招收植物保护全英专业(硕、博士学位)。开设13门全英课程和3门双语课程。
2、传承院士精神,建设优质师资。2020年3人荣获卢永根·徐雪宾奖教基金,1人荣获赵善欢奖教基金。
3、开展学术交流,支持引领学科发展。主办、承办第三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、微生物前沿国际学术论坛、组织全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的热点论坛“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系统及其利用”,第一届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。
4、推进365国际合作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积极参加成立中国-拉丁美洲农科教联盟;在老挝、巴基斯坦实施害虫生物防治示范项目,推动当地农业发展。
5、学术成果注重提质增效。2020年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Nano Research、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、PLoS Pathogens、Current Biology等主流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50多篇。获得“广东省优秀研究生”、“2020年学院“创客杯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”、“校优秀博士/硕士学位论”等重要奖励22人次。研究生导师获得“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-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1人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五),广东省农业推广技术奖一等奖(排名第二),广东省农业推广技术奖三等奖各1人次。
四、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
1、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及提高研究生学术内涵,重新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,增设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块,丰富课程内涵。
2、积极拓展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,邀请知名校(院)友及国内外同行专家给研究生定期做报告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认同感。
3、学科构建了“四位一体三结合”资助体系和培养体系:国家公派CSC项目-广东省青年人才国际化项目-广州市菁英国际计划项目-学校博士生国际联培项目“四位一体”,国际学术会议-短期访学-联合培养“短-中-长”期三结合。
4、建立学院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培养质量管理小组,对学位论文开题、中期考核分流、成果审核、论文答辩前预审、预答辩等进行全程管理。
五、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
1、教师数量和教授比例方面偏低,年龄偏大。
2、科研硬件条件与国内外顶级强校还有一定差距。
3、研究生高水平成果量质提升空间还很大。
4、博士生比例偏低,国际交流偏少。
5、研究成果孵化率偏低。
六、改进措施
1、党建引领研究生培养,充分发挥样板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,通过党建带动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2、引培并举,加速实现师资年轻化。
3、聚焦岭南特色,培养特色365人才,支撑全国365行业发展。
4、加强科研平台融合建设和硬件的投入。
5、培养师生国际交流能力,完善团队式培养模式。